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常态化、互动式交流平台,11月26日中午,一场以“共话成长·赋能未来”为主题的校领导与研究生代表午餐会在产教融合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朱洪春、副校长王宏志与来自各培养单位的13名研究生代表共聚一堂,面对面倾听学子心声,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保卫处、总务部、团委等职能部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交流。

午餐会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展开。与会研究生代表们结合自身学习科研实际,围绕卓越工程师核心素养的养成,就课程体系、科研创新、国际交流、职业发展、校园生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校领导认真聆听了每一位代表的发言,并就具体问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对大家心怀学校、独立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赏。相关部门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回应。
聚焦科研创新,赋能卓越成长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科研资源不足问题,学校将进一步扩充高水平学术数据库资源,优化实验室空间布局,增加工位供给,为每位研究生创造更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科课题组交流机制,促进学术资源共享与跨专业交流合作,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力。针对集成电路等新工科专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将加快导师队伍与实验平台建设,确保与学生规模增长相匹配,为培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关注生涯发展,拓宽卓越路径
围绕研究生的未来发展,同学们畅谈了多元化需求。多位同学分享了“住企培养”的收获,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住企培养”的保障机制,深化零距离靠近产业基地住宿方案,为更多的研究生更好地开展“住企培养”创造更优质的条件。对于部分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同学关注的“国内升博”与“出国深造”,学校将整合现有资源,为研究生提供更加系统、更加清晰的双通道指导服务,帮助同学们打通信息壁垒,明确发展方向。
优化服务保障,夯实卓越根基
在生活保障和学生活动层面,研究生们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围绕着两校区资源整合、校园环境与设施、活动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学校优化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进一步聚焦的方向。学校将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优化工作流程、搭建多元活动平台,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即时回应与战略引领:将“问题清单”转化为“行动方案”
王宏志指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精准、建议中肯,正是学校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朱洪春强调,要以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为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切实将同学们的“金点子”转化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金钥匙”。
本次午餐会是学校构建常态化师生交流机制的有效实践,也是师生间深度对话、思想碰撞的温馨平台,对于精准把握研究生在学习教育、科研实践中的难点与堵点发挥了关键作用。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拓展师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深化“自强卓越、以产定研、产研共育、全球胜任”的培养机制,为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注入强劲动力。(供稿:党委研工部、研究生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