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深刻重构教育形态,全球产业格局加速调整的今天,应用型高校如何以开放姿态链接世界、以融合路径培育人才?11月23日至24日,以“AI赋能人才培养·全球智联产教融合”为主题的2025年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论坛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行。来自全球10个国家及国内近30所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共计15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商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11月2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正式举行。开幕式由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分会秘书长、合肥大学副校长王晓峰在致辞中指出,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范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分会将继续发挥好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支持包括本次论坛在内的各类高层次国际对话活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陈皞指出,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扎根中国大地,也需要放眼全球。上海将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支持高校开展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实践,希望应用型高校能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上海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教授表示,应用型高校作为紧密对接产业前沿的教育力量,始终将产教融合视为发展的根本路径;而人工智能通过重构教学模式、优化培养流程、提升人才竞争力,成为推动这一路径持续深化的重要引擎。面对时代变革,应用型高校要主动求变,一是推动“AI赋能”,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场景,强化学生能够与AI协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加快构建数据驱动的智慧治理生态;二是强化“全球智联”,通过搭建高校、企业深度链接的网络,实现课程互通、学分互认与师资共享与科研协同,共同培养具备跨文化理解力、全球胜任力与产业适应力的国际化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将产业需求融入培养全过程,共建师资队伍、共攻关键技术难题,构建数据共享、平台互通、能力协同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杨俊杰教授主持。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见解和实践经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蔡敬民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的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从借鉴德国模式到本土化创新的历程,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德国维尔道大学前副校长约尔格·雷夫·斯特凡教授作了题为《AI时代的国际合作》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德国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强调了建立跨国合作信任机制的重要性。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曹勇安作了题为《AI赋能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提出以AI和“四真三化”模型破解“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痛点。

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副校长波尼扬·普朗克拉教授作了题为《应用科学当前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的主旨报告,指出应用科学面临技术多元整合、技术变革加速与国际协作三大挑战,并提出三大战略路径。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蒋勇作了题为《共创科研人才高地,打造卓越风电产品》的主旨报告,系统介绍了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风电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与上海电机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深度校企合作成果。

匈牙利约翰·冯·诺依曼大学校长佐尔坦·纳吉教授作了题为《匈牙利高等教育转型:从国家依赖到自给自足》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匈牙利高等教育从依赖国家支持到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经验。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中能力层装备研究院副院长王大鹏作了题为《AI赋能卫星遥感——电力能源设施全生命周期监测实践》的主旨报告,展示了AI技术在卫星遥感与电力能源设施全生命周期监测中的创新应用。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校长派洛·段那空作了题为《AI 核心驱动:清莱皇家大学的数字转型》的主旨报告,系统介绍了学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推动全校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和实施成效。

上海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公司副总工程师孙海泳作了题为《架起产教融合新桥梁:临港大飞机园与电机学院育人实践》的主旨报告,详细阐述了大飞机园与高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展示了产教融合在航空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技术学院院长卡琳·利沃蒂教授作了题为《航空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分享了法国在航空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特别介绍了AI技术在航空模拟训练中的创新应用。

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教授作了题为《AI赋能·产教融合·重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学校通过建立专业产业对接机制,创新提出“双主体培养、双师资团队、双能力塑造、双场所学习、双证书毕业、双路径发展”的“六双”育人模式,实施“四选”培养路径,开展“四段式”校内外集中实践,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确保学生工程实践与岗位胜任力的无缝对接。他强调,要用AI赋能教学,通过构建分层级、立体化“AI+课程体系”,建设新形态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双师型+数智化”师资队伍,建设虚实融合的未来教室与学习中心等举措,推动课程体系与企业项目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具备驾驭未来产业变革的能力,成长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下午,三场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围绕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展开深入研讨。

航空类人才培养分论坛由航空学院教授张君晖主持。与会代表聚焦航空智能制造、AI课程开发、模拟训练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国在航空教育领域的创新做法。

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分论坛由机械学院周建华教授主持。与会代表聚焦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跨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更加开放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能源类人才培养分论坛由电气学院李全峰教授主持。与会代表聚焦新能源系统、电力电子、AI运维等前沿方向,分享了各自在能源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并就未来合作方向达成了多项共识。


11月24日,与会嘉宾实地考察了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展示馆和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亲身体验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本次论坛不仅搭建了一个思想碰撞、经验共享与深度合作的平台,更是对应用型高校在全球AI浪潮中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智能驱动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学校把“开放兴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卓越现场工程师。学校在持续拓展学生海外培养项目和教师境外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国外高校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目前,学校已携手欧洲五所高校共同成立“中欧新能源联合实验室”,并成功加入中意先进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联合实验室“中意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这些平台的落地,标志着学校国际化建设从人才交流与师资培养进一步延伸至科研合作的纵深层面。未来将持续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标准同频共振,并将联合企业开展员工与一线技术骨干培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