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防教育思想与理论深化 新时代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29 发布者:潘帅豪 来源: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闻办公室) 浏览次数:106



2025年9月28日下午,新时代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研讨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电机学院承办,上海市学校国防教育协会协办。



开幕式由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洪春主持。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在致辞中指出,国防教育是“大思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海电机学院立足“大思政”构建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新体系,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具有电机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一是党委重视、牵头,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国防教育“常态化”;二是依托“课程思政”,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夯实国防教育“思政化”基础;三是挖掘电机故事,融入学生培养,以精神传承筑牢思想根基。要充分发挥好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这个平台的作用,广纳“校军地”优质国防教育资源,探索国防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高校铸魂育人新模式,为深化新时代国防教育,夯实实现强军目标的社会根基做出我校独特的贡献。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范冬姣作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工作情况汇报。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及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联盟成立以来,在三个方面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完善高校与国防教育相关单位联动协同机制,实现国防教育协同育人“社会化”,探索“思政+国防”育人新机制,推动国防教育“融合化”,建设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推动国防教育“社团化”。



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会长、新民晚报副总编杜旻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也是凝聚各方智慧、服务强国强军目标的具体实践。杜旻会长充分肯定了上海电机学院在国防教育领域的长期深耕和创新实践,为上海高校探索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树立了典型,学校与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联合筹建的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市国防教育资源共享、经验互鉴的重要平台。学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最后,结合上海高校实际,杜旻会长从三个方面对未来工作提出设想,一是要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做实做深,二要凝聚社会共识,搭建协同平台,三要创新建设方式,链接数智力量。



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全民国防教育处)处长王磊致辞指出:很高兴在9月份全民国防教育月,与大家共话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这个主题。她深情回忆了两年前把上海解放日作为全市全民国防教育启动日,并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了启动仪式,也就是在那次启动仪式上依托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和上海电机学院联合成立了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对全市开展国防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上海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契合高校实际的发展路径,已逐步形成“课程有体系、实践有平台、保障有机制”的良好格局。未来,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升青年一代国防素养。一要深化理论研究,筑牢高校国防教育“思想根基”;二要优化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持续创新;三要整合各类国防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开幕式上颁发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聘书。



主旨报告阶段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黎明主持。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朱少华作《全民国防教育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使命初探》主旨报告。报告指出,高校国防教育的使命问题,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报告认为,高校国防教育具有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体系性科学性提供示范、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方法手段创新探索规律、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开辟道路、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健康发展做好社会服务、为新时代国防建设培养输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五个方面的使命。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副会长曾军作了题为《对新时代“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一点思考》的主旨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国防教育的特点,对比了2024年与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月”通知中的差异及要求,以上海为例,提出国防教育的时代化路径,进校园育人优先,进商圈场景创新,进地铁视觉传播,让主旋律教育“活起来、潮起来”,将国防教育从“规定动作”转变为“生活体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同”。



上海大学教授、海峡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苏虹作《融合与担当:以上海为枢纽,构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新格局》主旨报告,指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国防教育不能局限于军事知识的普及,而应该是一场深刻的全民心智塑造工程,当前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提出四个融合的实践路径应对挑战,一是与科技创新融合,打造智慧国防教育模式, 二是与城市文化融合,营造沉浸式国防教育生态,三是与学校教育融合,健全阶梯式国防教育体系。 四是与两岸关系融合,突出使命性国防教育导向。


本次研讨会设两个分论坛。



分论坛一由上海电力大学党委武装部部长金炜主持。



同济大学武装部副部长徐汉明发言主题是《高校退役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思考与实践》,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系统阐述了 新时代高校退役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现状问题及实践对策。同济大学通过建立校院两级领导机 制、制定“一人一策”成长方案、构建“武装部+”协同服务体系、实施全 周期数字化管理等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水平。学校还通过选树典型、开展双创研修、搭建发展平台等方式,助力退役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并实现全面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芳作了题为《“习近平强军思想”课程建设的体会和思考》的发言,参考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课程改革,进行双师课建设以及行走的思政课程建设。



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兰英的主题发言为《退役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阐述了退役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担负独特使命,分析退役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担负的独特优势,以双向驱动机制培养担当国防教育的“兵教师”。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孔晨旭发言主题为《习近平国防教育协同育人思想的“大思政课”维度释义》,从大思政课的视角阐述新时代国防教育协同,指出当前国防教育面临的四大结构性困境,阐述习近平国防教育思想核心内涵体现在主体协同、内容协同、场域协同、机制协同四个方面。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武装部)部长张珂发言主题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与实效》,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军政训练从“技能锤炼”到“人格淬炼”的实效升华,将军政训练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启蒙课”和意志品质的“锻造炉”,注重外塑形象与内塑灵魂相结合。二是推动国防教育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塑形”深度融合;三是推动征兵工作从“数量达标”到“质量赋能”的高度跃升;四是构建“大国防”育人新格局,军政训练、国防教育、征兵工作三者绝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三位一体”育人工程。



上海公安学院二级主任科员张韬发言主题为《新时代公安院校国防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通过对新时期公安院校国防教育发展背景、现实需求分析,对当前存在的教育课程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 题进行阐述,并提出构建“军警融合、理实一体、科技赋能”的公安院校国防教育新模式,从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公安院校国防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公安院校国防教育 培养新时期公安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上海建桥学院武装部干事贾夏婷发言主题为《守好国防 “第一课” 培育时代 “新传人”——上海建桥学院国防教育实践探索与成效》,从五个方面分享了上海建桥学院的国防教育实践成效,一是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国防“保障线”,二是必修筑基:锚定育人目标,上好国防“第一课”,三是课堂延伸:多元赋能实践,打造形式“多元化”,四是实践体验:场景教学融贯线上线下,渗透国防“日常化”,五是政策衔接:以征兵工作为载体,打通国防“知行桥”。



第二分论坛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王东阳主持。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峰分享的主题为《加强海防教育,提升海洋安全意识》,认为在当前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海洋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运用大思政课理念,加强全民海防意识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海防教育“大课堂”,搭建海防教育“大平台”,培育海防教育“大师资”。



上海交通大学人民武装部征兵办副主任林魁发言主题为《以系统观念推进征兵工作高质量发展》,指出推进征兵工作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布局组织保障体系,系统谋划征兵工作机制,坚持征兵与育人相结合。



上海政法学院军民融合安全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杨震作了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高校无人机飞手培训研究》的发言,指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以及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多种运用的背景下,在我国法律框架之内,高校将无人机飞手培训纳入国防教育体系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繁荣低空经济;二是为国防建设提供优质后备军;三是在培训飞手的同时进行法治教育;四是通过培训优化和改良现有的无人机并积累数据;五是带动大学生创业,降低就业压力。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炳辉发言主题为《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地理密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实现伟大革命的关键转折。日本利用“工业革命”之天时在初期迅猛推进,而中国只能利用“地利”与“人和”争取最终胜利。所有的历史都是在具体空间中展开的,战争是革命的最激烈表现形式,更是高度依赖地理因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也是地理因素的极为出色运用者,通过抗日战争的制胜之道着重剖析中国革命如何利用“地利”以及其深层次道理,以及“地利”如何与“人和”互相配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副教授魏延秋发言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效国防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高校国防教育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丰富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拓展国防教育的功能,将国家安全意识培育、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等有机融入国防教育体系,构建起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型国防教育模式。



上海科技大学军训主管朱菲菲发言主题是《融特色、深育人:上海科技大学国防教育的融合创新实践》,以上海科技大学国防教育实践为例,分享了特色国防教育与育人深度融合的经验。


根据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为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下,2023年5月27日由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和上海电机学院联合共建了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9月13日,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联盟正式成立,首批12家成员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电机学院,2024年5月新增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等4家单位。(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秀丽)


最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