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主办,机械学院承办,各学院协同联动成功举办了两场精准定位的心理赋能训练营,以“医教结合”模式为高校心理工作队伍注入专业力量,筑牢校园心理健康防线。活动特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授课,面向辅导员及学生骨干分层施训,覆盖危机干预与朋辈支持两大核心能力。
专业引领:辅导员暑期心理护航能力再升级
当日下午,首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聚焦暑期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校园心理危机应对,针对暑期前中后关键期心理风险应对做了深入探讨。主讲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李煦老师立足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深度剖析暑期独处、家庭关系、学业懈怠及开学适应等典型挑战。讲座突破泛泛而谈,针对“长时间居家或独处可能引发的孤独感、网络依赖及作息紊乱等问题”“ 假期家庭团聚可能带来的代际沟通压力、亲子冲突或家庭支持不足的困境”等场景提供具体干预策略与沟通话术,如识别潜在危机信号、建立有效家校沟通桥梁、设计适应性返校过渡方案等,切实提升辅导员在复杂情境中的研判与处置能力。
朋辈赋能:心理委员掌握助人“心”技能
紧随其后,“心理帮扶能力提升训练营”面向活跃在同学身边的学生心理骨干力量展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杨腾斐老师以“把握工作边界,守护心理健康”为核心,巧妙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交流等强互动形式,引导心理委员“在做中学”,亲身体验情绪识别与共情回应技巧。课程通过“拍手操”的互动破冰,重点锤炼“积极倾听”与“有效共情”两大基本功,让学生骨干亲身体验并掌握专注倾听、开放式提问、情感反映、适度自我表露等关键技巧,学习如何给予真诚、理解而非评判的回应,传递支持感。同时明确朋辈心理支持的职责边界,强调“及时识别、适度关怀、专业转介”原则,使学生骨干在守护同窗心理健康时兼具自我保护与专业规范。
资源融通:构建高校心理服务“医教联合体”
本次双轨培训是上海电机学院深化“医教结合”机制的生动实践。活动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携手浦东新区南汇精卫中心与上海电机学院共同主办,充分整合了医疗系统的专业技术优势与教育系统的组织动员能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依托区域化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专业资源下沉、危机转介畅通、队伍持续督导的协同发展格局。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关乎育人根本。此次分层、精准的赋能培训,标志着上海电机学院在构建“预防-预警-干预-转介”一体化心理工作体系上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提升全员心理育人能力,为学子健康成长铺设更坚实的“心”防线,也为高校心理服务网络的现代化、专业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供稿:机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