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4月17日,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学院联合红色泥城主题馆,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教育活动。活动通过现场研学、主题讲座、短视频创作等形式,将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覆盖临港地区中小学,构建校馆协同、大中小联动的育人新模式。
活动首站,师生一行赴红色泥城主题馆,通过沉浸式研学追寻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作为上海电机学院红色教育共建基地,红色泥城主题馆拥有“革命摇篮”“血染丹心”等五大主题篇章,通过全息成像、虚拟现实等技术重现泥城暴动、抗日烽火等历史场景。同学们在周大根烈士之孙、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亚南的带领下,观看珍贵文物、革命影像,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材料学院学生代表则结合专业特色,现场分享红色文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传承案例,为研学注入跨学科视角。
研学结束后,活动走进校园课堂,在E教401智慧教室,周亚南以《秋萍精神与新时代的培根铸魂育新人》为题,为师生讲述红色基因的创新传承与时代使命。从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到红色故事传播的现代转型,再到红色教育深化的实践启示,周亚南用生动的细节诠释了“忠诚、奉献、传承”的精神内核。
“周老师的讲述让我们看到,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代代相传的行动。”材科2411班闫伽铭感慨道。
为扩大活动覆盖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上海电机学院通讯社,将研学过程剪辑成专题短视频《红色泥城·薪火课堂》。视频以“沉浸式叙事+生动解说”形式,生动呈现秋萍精神,并设计“红领巾问答”互动环节,定向推送至临港地区小学,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情、共鸣、共行”。
活动也是马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红旅赛道)备赛项目《红途新语:泥城星火“智”承者》的阶段性策划之一,备赛组通过深度采访、直播宣讲、志愿服务、科技赋能等方式展现继承红色基因的青春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大思政+科创”的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实现“红色资源+创新创业+思政教育”三维联动,引导青年在传承红色血脉中书写青春答卷。
联合红色泥城主题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是上海电机学院深化“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又一实践。未来学校将依托红色泥城主题馆的数字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学院的学科优势,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课程包,并联合中小学开展“红色研学夏令营”“红色故事我来演”等系列活动,打造临港地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上海电机学院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通过校馆协同、学科交叉、技术赋能,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思政教育“实”起来、育人链条“联”起来,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书写了生动注脚。(马克思主义学院 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