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特色 开放协同
奋力谱写应用型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上海电机学院召开2025年科研工作会议
3月28日,上海电机学院2025年科研工作会议在临港校区小剧场召开。会议以“锚定特色、开放协同,奋力谱写应用型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谋划部署2025年度学校科研工作重点任务。
上海航菱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高博航空集团、上海高博航空集团、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中科创达滴水智行、上海临港司南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张江产业工程研究院、上海张江临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长三角国创中心等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院长龚思怡、党委副书记李晓军等领导,全校各学科团队带头人,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杨俊杰主持。
党委书记鲁雄刚代表学校致辞,向与会领导嘉宾及长期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合作企业致以诚挚的谢意。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学校锚定“航空航天”特色,聚焦微纳卫星、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战略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瓶颈。通过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应用型学科生态体系,建成多个高水平学科平台,实现卫星发射、空间站科研等标志性成果,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式,推动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赋能区域产业升级。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布局关键之年,学校将紧扣国家航空航天强国战略和上海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建设目标,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统筹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为核心,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通过任务驱动与团队协作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加速培育青年力量与学科交叉成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电机范式”,奋力谱写上海电机学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杨俊杰作上海电机学院科研工作报告,从健全学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营造科研氛围、提升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回顾了2024年度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2025年度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指明了未来将聚焦重点产业需求,持续优化学科领域布局,校企共建高能级平台,努力提升与企业协同科技攻关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贡献力,为应用型大学的科研高质量发展探索出特色道路,为区域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会上,党委副书记李晓军代表学校接受上海航菱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赠。学校分别与上海高博航空集团、上海航菱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创达滴水智行签署合作协议。会上还揭牌了智能座舱AI大模型技术联合实验室。
会上,举行了校内外兼职技术经理人聘任仪式。
会上表彰了优秀论文代表,人才项目、产学研项目、国家级项目获得者代表及省部级科研奖获奖者代表。
电子信息学院施剑、材料学院童丽萍、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冰作为科研代表分别作交流发言。
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潘志浩围绕“有组织成果转化能力与资源匹配及其实践”主题作主旨报告。他通过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特种高端合金材料有组织产业化、低维超材料智能设计与制备应用等成果转化优秀案例,分享了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经验。
最后,院长龚思怡作大会总结发言。她表示,一是要把握时代方位,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要主动融入服务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增强抢抓机遇的紧迫感,主动对接上海"3+6"重点产业和临港产业集群,更好地激发全体教师的担当作为。二是要锚定发展目标,以综合改革激发学校科研新动能。要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聚焦机械、电气、材料三个基石学科,强化产教融合特色,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群。做强“小电机、大锻件、智能造”等传统学科领域,主动布局航空航天新赛道,打造“空天+X”的特色学科群。三是要聚焦关键举措,以开放协同推动科研工作提质增效。探索产学研联合攻关重大技术的有效模式,打造面向产业需求的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组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等举措,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四是要强化责任落实,以“钉钉子”精神确保科研工作取得实效。高质量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硬任务,是二级学院硬实力,是教师成长助推器。她指出,希望全体教师争做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共同构筑电机学院的“创新高地”;希望二级学院当好科研攻坚的“先锋队”,打造校企协同创新的示范样板;希望职能部门构建科研服务的“保障网”,为高质量科研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支持。她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将电机学院建设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策源地、产教深度融合的引领者、区域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书写上海电机学院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供稿: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