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暨上海电机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行。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总设计师吴光辉,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专职副主任唐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谢华清,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党委副书记、院长龚思怡等5所试点高校的负责人,以及上海电气集团、临港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龚思怡主持。
会上,市教委副主任赵震宣读了市教委启动本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文件。市教委表示,本次改革将进一步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紧跟科技变革步伐,对接产业最新需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培养主体由学校向校企双元转变、培养方式从学科体系为主向以行业需求为主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提升试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级和水平。
市教委主任周亚明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负责人共同启动改革仪式,正式拉开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系统性改革的序幕。试点高校均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办学,加快培养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致辞,指出上海市启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试点改革,是上海分类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海电机学院将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使命任务,坚守“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扎根临港、深耕闵行,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战略支点,加大与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的对接,创新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深化与头部企业的合作,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方案的落地落实,努力为上海乃至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闯出新路、树立标杆。
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汇报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他指出,学校遵循“服务区域重大需求,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坚持实践创新导向,注重学科交叉复合”的改革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基本路径,搭建“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充分的职业实践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知识能力体系,创新“双培养主体、双教师队伍、双学习场景、双能力培养、双证书认证、双发展通道”的卓越现场工程培养“六双”模式,着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要素、评价方式的“三变革”。学校遴选了机械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并期望通过试点改革带动全校其他学院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全面推动改革工作。
会上还举行了多项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基地的揭牌签约仪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夏春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毛祥东、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白建峰分别与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百雀羚集团、星环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
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与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致领半导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邦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中航试金石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晓军,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洪春为中国商飞上飞公司、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上海电机厂等27家“现场工程师工作站”授牌。现场工程师工作站将成为学校开展“四段式”集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域,全校所有本科生都将在大三进驻企业顶岗锻炼,大四围绕企业真实问题进行毕业设计,他们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尤其是走出校园,入驻到企业的“育人工作站”去解决“真刀真枪”的问题,在“一线岗位”上锤炼“货真价实”的能力,打通“教室到车间、论文到产品、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化通道,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浩与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共同为学校探索构建产业需求闭环响应机制的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对外联系企业、政府、行业及科研院所等重要窗口的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咨询和指导的学业指导中心揭牌,以上三个中心将有力保障学校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落地落实。
为建立“行业产业主导”的学科专业委员会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给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把脉掌舵,上海电机学院还专门邀请7位专家既来自与学校深度合作的龙头企业,又都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专家,成立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为委员们颁发了证书。
吴光辉院士在讲话中表示,全球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企业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必须进一步加强互动合作,真正实现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适配。他希望委员会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背景优势,对学科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试点高校要以本次改革为契机,共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廷纲在讲话中表示,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电气集团有着不同一般的血缘和全方位的合作。未来集团将在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协同共建创新平台、协同共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化与学校的合作,并全力推进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继续谱写校企深度合作的时代新篇。
会议最后,解冬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确实需要紧密地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挂钩。上海选择首批五所市属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试点,目的就是要引导试点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上海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提升培养速度、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她对试点改革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市建设的战略方向。把自身的发展融入科技创新、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从高校自身的小循环来融入全市区域发展的大循环;二是始终保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试点高校要不断优化改革方案,精准地设定办学定位,统筹推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人事制度、内部管理的整体性改革,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和企业的作用。试点高校成立的由行业产业主导的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师的作用,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和学校携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生产线进校园,让工程师上讲台,和学校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支持试点高校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配人才。
会后,上海电机学院各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分委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为将本次启动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以及后续学校全面推进试点改革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之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将不断激励学校为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交出一份更让人满意的“电机答卷”。(供稿:教务处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