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我校建校70周年之际,10月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文理楼228会议室举行“70年70路——2023‘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总结研讨会,为“大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画上圆满的句号。科技处仝光老师、机械学院曹峰华老师应邀出席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顾建伟主持。
顾建伟首先介绍了70年70路——2023“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整体情况。这次社会实践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小电机、大锻件、智能造、产教融”的学科特色,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校团委、科技处、机械学院、电气学院的大力帮助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带领部分优秀学生赴浙江瑞安、湖北武汉襄阳和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 70 年 70 路——2023‘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并开展寻访红色途径、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同时也为今后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积累经验、做一个探索。
研讨会上,师生共同观看了一段精心制作的“ 70 年 70 路——2023‘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总结视频,回顾了暑期“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团队在浙江瑞安、湖北武汉、襄阳及临港新片区的实践历程。
盛青老师代表浙江瑞安线路作交流发言。一是走访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浙江科腾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感受浙江瑞安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是我们学习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鲜活案例;二是在国旗馆,通过现场“思政课”,让学生进一步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学生从内心感应到时代脉搏,感悟到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三是通过直观感受企业的运作方式和实践体验,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陈瑞丰老师代表湖北武汉、襄阳线路作交流发言。参观了湖北襄阳湖北贽丰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博物院、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等。通过产教融合大思政课,学生和老师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权的迫切需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秀春老师代表临港新片区线路作交流发言。在临港科创中心,实践团队看到了整个临港新片区全貌,感受以智能制造为产业特色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临港集团创晶科技中心临港国际创新协同区展厅看到临港未来的设计蓝图和科创的布局,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换功能型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智能制造研发和技术服务。实践团队同学深刻感受到社会对科创水平的重视,立志应该更好地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创精神,为社会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仝光老师就学校对大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支持进行了介绍。一是路线方案的选择。临港新片区的未来产业规划、智能制造、创新孵化等,都将激励同学们了解城市未来、体会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准备。二是源于通过和企业形成取得深入的坦诚合作之后,科研项目转换成学生的课堂上的案例,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真正受益。三是做好大思政课规划,结合实际把工作做好做细,做得更有特色,走得更远。
曹峰华老师就瑞安实践路线的选择做了介绍。走访企业的确定,一是要考虑企业方向与我校学科、专业有较高的匹配度;二是要考虑企业特色,尽管企业体量不是很大,但是很有特色,走访的企业都是“专、精、特、新”的代表;三是注重企业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企业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的发展。
来自机械学院汪敏同学、谢静孜同学分享了参与此次社会实践的感悟。他们表示之后的学习中更加不敢松懈,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行业内发光发热。通过“行走的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历练了意志,提高了能力,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实践中展现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院教师从参与暑期实践的感受、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创新精神的体现、工匠精神的鲜活案例、未来城市与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座谈。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作总结讲话。一是“大思政课”作为我校思政课育人改革重要方面,要全盘谋划,也要学校很多职能部门、学院的支持。二是要认真总结“大思政课”,借学校 70 周年校庆再出发,把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文章以及思政育人这篇文章做好。三是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看待“大思政课”,推动三全育人,让专业老师走进思政课,让思政课老师走进专业。四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做好“大思政课”,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当中有收获、有体会。(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