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课、同学一首诗、同游一片景,共同体验中秋传统文化……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以传统节日中秋节为契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两校搭建起美育新平台,大手牵小手,齐聚“礼敬中华,诗享中秋”同一课堂,积极探索“产教城融合+美育”一体化建设新举措,为我校建校70周年献礼。
活动现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宁锋带来讲座《别样的中秋节——望月赏桂》,通过讲解诗词《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忆江南(其二)》,引经据典、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讲授与桂花有关的古诗词创作背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出诗词的美妙意境,在古诗词独特韵味的体验中得到美的启蒙,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教授董雪静为在场学生带来讲座《中秋诗享会》,以“桂花”与“月亮”的关系入手,在对中秋节的来历、历史意蕴、文化传承、习俗的讲解中,详细阐述了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们在中秋佳节中找寻感悟思乡、团圆的味道。
随后,由我校学子带领小学生们制作中秋花灯,学习古风花灯编织,一片片细小的木片、竹片、流苏按照顺序上下穿梭,小朋友们认真学习、细心编织,用心打造着心中的兔子花灯。课程结束后,“大手牵小手”,一同游览了我校校园。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思路融入育人中,结合美育元素、实现资源互通共融,凝练出产教城融合、大中小美育一体化等教育理念,激发出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体验感和使命感,在求知与审美、传承与创新中共同成长,以美培元、以美育人。”董雪静介绍了我校为充分发掘协同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进社区、进园区、进庭院,通过志愿服务、戏剧创演、实地调研、文化帮扶等形式,以社会为“大课堂”,在大美育教育中学思践悟“国之大者”,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和小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精彩诗词课的大学生杨莉说,老师们在设计本次课程时,特地将花灯元素融入体验环节中,让我们带着小朋友一同了解到祖先制作花灯饱含的祭祖祈福、感受美好、传承文化的祈盼和愿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文理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城融合+美育”改革,推进“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开设系列人文美育类课程,增强学生们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供稿:文理学院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