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冰冷不冷?”“为北京冬奥会做了些什么?”“上海作为“北冰南展”的桥头堡为什么选择了冰壶?”“40秒点水成冰是如何做到的?”“自己喜欢的运动可以成为毕业后的职业吗?”这些问题在4月10日晚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小剧场举办的香樟论坛之“汇聚、共享,一起向未来——我和冬奥会的故事”主题宣讲的两位嘉宾那里得到了答案。
作为冰壶文化月首场活动,学校邀请了两位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的亲历者,用她们参与冬奥会的亲身经历,以及从运动员到裁判员到教练员的奋斗点滴故事中的故事,向广大师生传递了奥林匹克精神与冰壶文化。
来自上海徐汇区体育局、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王珏教练员在分享表示,因为对体育的喜欢,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徐汇区体育局。2013年开始走上了冰壶教练员的岗位,执教的十年也是上海冰壶项目发展走上快车道的十年。从最初接触这项运动时的一无所知,到成为一名国际冰壶裁判,是上海这座城市给她带来了机会。
经过十年深耕,申城冰壶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上海青少年冰壶队在全国赛场崭露头角,多所中小学、高校陆续成立了冰壶社团和冰壶校队,其中就包括了上海电机学院。
来自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的教练员和制冰师张芷源,年仅28岁,却已经和王珏教练搭档近5年,冰壶场地由她“制”,冰壶队伍由她参与“带”。她自豪地表示,在中学年龄段,上海的冰壶水平已经是全国第一梯队。
两位嘉宾坦言,从北京冬奥回来后给未来定下了更远的目标,“努力当好师傅,让上海的徒弟们有朝一日拿下国际赛事的奖牌”。
来自建平临港中学六年级2班的沈唐宁同学表示,聆听两位老师的报告让我对冰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冰壶运动的初学者,同时也是区红领巾讲解团队的一员,我会向两位老师学习,积极地给更多身边伙伴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冰壶文化,为我们的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我的一份小小力量。
来自建平临港小学的陶思辰,最初是因为好奇参与了所在学校的冰壶运动。听了王珏和张芷源的故事后表示,她们都是因为热爱,从冰壶小白一步一步成长为冬奥执场裁判和制冰师,成了世界级的冰壶专业人才。对我来说,冰壶这个运动实在很有意思,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受两位大姐姐的激励,更加坚定了我对冰壶的热爱和坚持,希望有一天也像两位姐姐一样那么优秀。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临港地区唯一一所开展冰壶运动的高校,早在2020年就正式引入了冰壶课程,并成立了冰壶队。“这支敢拼敢赛的年轻队伍,还曾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冰壶锦标赛比赛第三名。” 体育教学部主任孙天明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学校冰壶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不仅提高了学校在冰壶领域的知名度,也激发了更多师生对冰壶运动的兴趣。
自2021年起,为积极推动“冰壶运动”,学校在临港新片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8次旱地冰壶体验活动,由校冰壶队的队员们辅导社区青少年进行练习。此外,学校还主动走进临港新片区的建平中学、建平小学、临港科技学校,大力普及冰壶项目,并免费为这些学校组建冰壶社团、校队,一起纳入陆地冰壶、真冰的训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冰壶一条龙”培养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广这项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的“冷”运动,从今年4月起,学校将定期开展冰壶文化月活动,通过邀请嘉宾来校交流、学生队员作“冰壶文化与学校精神”的分享,开展冰壶技战术培训、冰壶项目友谊赛等,让冰壶运动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去,发挥其促进全民健身和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供稿:体育教学部侯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