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理学院承办的“月河通识大讲堂”第三场讲座于11月11日开讲,邀请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张自慧教授作题为《孔子之礼与成人之道》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设现场主会场及线上会场,文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康秀珠、副院长吉文斌出席主会场活动,全校2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张自慧以“‘礼仪之邦’与‘礼乐文明’的由来”“孔子的‘礼乐人生’”“不学礼,无以立”“学礼以成人”“学礼以成君子”五个部分,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礼”的传统发展和现实意义。由中西文化之别讲到中华文明传承的韧性,指出根植于我们所遵奉和倡导的儒家文化中的“仁礼”之道,即是中华民族力量得以凝聚和共同认知的源泉。
张自慧指出,“礼”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三层意蕴,一则在法度和规则中不逾越,履行义务而不逃避;二则在内心树立道德尺度,有“时中”的品质遵循;三则有风范气度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展现也促进氛围环境的形成。张自慧强调,礼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其根本在于尊重他人,着眼于身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和微笑等,言行举止处处皆小,体现的素养却是文化修养之美。
来自机2261班的研究生李文斐及机2262班的研究生王迪分别就“君子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和“儒家文化至于当代价值”的话题,与张自慧教授进行了交流。张自慧认为,精神的传承,于人是道德要求,于社会是一种符合中华文明的普遍价值,这种超越时间的精神追求始终在引领着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学生感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吸引着我们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仍旧需要并且越加重视仁义礼智信和忠恕之道的培养,用以指导生活和实践。——机2263研究生 李冉
“礼乐”作为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在现代社会,我们要认真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机2262 研究生 密根
今天认真听完张教授的讲座后,让我对孔子之道中的“礼”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礼仪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提升个人的素养,还能让我们立足于社会,得到更好发展。我们应当以礼规约我们以后的道路,从孔子所说的“礼乐人生”有所感悟。——机2264研究生 方建洋
通过张教授的讲解,我了解到孔子以礼规约的人生,而孔子所遵行和倡导的“礼”,依于天道,顺乎人情,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机2261研究生 张潇云
(供稿 文理学院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