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今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成立三周年,临港新片区各项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挥洒激情的人们。近日,我校王晓梅老师接受媒体采访报道,讲述与临港共同成长,描摹辉煌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与临港的那些事……
王晓梅,材料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是材料性能及成型技术研究,2018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王晓梅与临港结缘已逾十年。在此之前,她一直在上海电机学院闵行校区执教。为了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前后,上海电机学院在临港新建校区,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专业教师的王晓梅也响应号召来到了这里。当时的临港还没有新片区,“周围感觉全都是农田,能够到达的公交线路似乎只有一条龙港快线,而且要开很长时间”,回忆起初来临港时的感受,王晓梅对《新闻晨报》记者说:“总的印象就是偏僻和孤独。”
偏僻是因为生活设施很简陋,交通工具也很匮乏,举目望去,看不到超市和商店,也没有公交和地铁,这和闵行老校区的周边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孤独则是因为入驻临港的各个高校之间分散得很开,彼此很难互联互通。有感于这种偏僻和孤独,有些老师干脆就辞职了,但是,王晓梅看到的是临港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到了临港地理位置的优越,也看到了政府对人才扶持的政策力度。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她内心最朴实的想法是:作为专业老师,必须得跟着学生走。
临港大学城距离市中心75公里,最初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环境建设服务平台,以航运产业和海洋高新科技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园区,现已拥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这五所高校入驻。如今,老师和学生们往返于临港和市区之间,不仅可以乘坐公交,还可以搭乘火车和地铁。成立新片区之后的临港对人才的扶持更加重视,王晓梅说:“和10年前相比,临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居民的关心,对教职员工的关注,不仅体现在超市和交通方面,还涉及到孩子的入托入学、老人的照料服务。”
没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王晓梅和她的同事们在教学的改革上更加勇往直前。“临港是扎根于技术行业的”,她对记者说:“入驻临港新片区的企业越来越多,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这些企业参观和实习,企业非常需要技术型的毕业生,而电机学院的校训就是‘技术立校、应用为本’,这种定位和临港企业的需求非常契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在临港真可谓如鱼得水”。
王晓梅研究的领域是金属材料性能及成型技术,主讲的课程叫做冲压模具设计。关于这个课程的用途,她以汽车外壳为例解释说:“汽车的外壳就是利用冲压制作出来的,在冲压生产之前,它只是一块很平的钢板,我们得利用模具使它形成工业产品需要的弧度。”为了符合产品的需求,技术人员就要做出相应的模具,而衡量一个学生能不能合格地毕业,就要看他能不能独立完成模具设计。但是,过去的教师们都存在一个教学上的困扰:学生学完就跟没学一样。王晓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她说:“学生可能自认为学会了,但是他们只会做填空题和选择题,真到了实践中,却不会应用。”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王晓梅探索出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方法,她称之为“动态项目教学法”。这套教学法的实际操作就是从开课之初就给学生布置项目设计作业,并且把项目打散,依照课程的章节,把项目分成相应的几个子课题,而后让学生边学边练,动态地推进,课程的结束之日恰好是学生项目设计的完成之时。采用这种办法,课堂的知识才真正地运用到了实践中,教学也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临港是个鼓励大胆试、大胆闯的地方。在临港的教学实践中,王晓梅精心钻研教学方法,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过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批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2018年,她还获得了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称号。但是,她对待教学工作依然秉持着一颗初心,每一节课她都要重新备课,甚至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当记者问她这么做的原因,她说:“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十年前的技术和案例已经不再适用,尤其在临港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就很难适应时代的潮流”。
临港的发展需要“高、精、尖、缺”的人才。随着新片区的建设和发展,临港这片当年的荒滩正在成为创业创新者的乐园,广大的技术人才也希望在这里找到职业的归宿。而王晓梅和她的同事们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培养技能,同时也为临港培育人才。为此,她不厌其烦地更新着教案,如同更新着舞台的剧本。她说:“讲台就像舞台,考察老师的教学水平如同考察演员的演技,有的老师讲起课来,学生会昏昏欲睡,但有的老师讲起课来,学生都会全程参与,关键是看老师有没有倾情‘演出’。机械知识有时很枯燥,学生有时很疲倦,你如果是舞台上的演员,就要时刻关注观众的变化,并且及时做出调整。作为老师,有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把知识教给学生,这需要技巧”。
临港本身就是个大舞台。在临港,王晓梅用她的满腔赤城和她创造性的努力,培育着一届又一届技术人才,她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毕业后留在了临港,为临港的发展和自己的未来奋斗。王晓梅作为临港建设的一员,她深有感触地说:“我教学生涯的成长过程有点像临港的发展进程,现在的成果和创造,基于过去的积淀和学习。临港的发展还只是开始,但是它的起飞非常快,在临港,我们都将书写职业生涯的精彩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