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 为临港新片区建设贡献电机力量

发布时间:2022-08-20 发布者:潘帅豪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94

20198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三年来,上海电机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融入临港新片区,聚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以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积极构建“小电机、大锻件、智能造、产教融的新发展格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在加快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中贡献电机力量。


紧贴需求,锻造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双四共,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积极探索,形成了“三双四共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产教深度协同,积极打造校企双二级学院院长、双学科专业负责人、双导师,并携手企业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课程资源。学生在校即在企,企校协同育学生。以此为基、植根临港,学校还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硕士学位点建设、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快一流课程体系建设、支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



联合引进,打造行业人才新队伍。学校领导积极带头,组织团队深入临港产业区广大装备制造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和科技需求、积极选送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高层次人才进学校授课。坚持把行业评价和行业需要作为引进与否的重要依据,深入探索校企联合引进人才新模式,对于校企共同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实施互聘共用。建立健全具有项目导向性、前沿高端性和跨学科创新性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探索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模式。瞄准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围绕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和正在筹建的“航空产业学院”等,靶向精准地确定重点引进人才的学科领域,大力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



搭建平台,输送技能精尖新人才。大力开展面向企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引企入教”,开展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通过举办临港新片区专场招聘会、政策宣讲、现场咨询、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区域就业吸引力,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沟通交流,积极推介毕业生,达成学分置换定制培养、科研攻关、项目研讨等深度合作。联合组建校企共育讲师团,定期开展临港人才政策、临港企业用人需求等宣讲教育活动,为区域发展和相关行业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三年来,在临港就业的电机学院毕业生累达560余名,得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协同创新,产出适应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科研领域关键成果

聚焦产业需求,打造企业深度参与的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学校深入探索以“现代产业学院”为特色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校企双向协作交流的师资共同体,建设对接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学科专业群,打造企业深度参与的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聚焦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优势学科,与企业协同共建“明戈新型电机电控研究院”及产业学院,打造“上海市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激活学校创新策源和产业转化潜力;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入围首批上海市重点产业学院,助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示范基地实践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布局,引鉴德国高技能人才培育经验,打造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推进“航空产业学院”和“智能芯片与系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挥人才优势助推企业发展。



加快校企协同,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快速革新。学校深度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与上海电气、中国重燃、临港集团等知名大企业集团合作,共同申报国家重点产品研发计划、省部级重大专项等,不断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工作。与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国家燃机创新中心”共建、高层次人才共享与双向交流、高端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携手合作;与临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共建研究中心、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化合作,在共同打造清洁能源研究院,共同开展氢燃料电池研究等方面积极交流。



推进科研攻关,形成一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科研成果。学校紧紧围绕临港新片区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积极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例如,“重型燃气轮机核心部件激光净成形再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非能动核电装备大型容器组件的热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大型拼接式船用曲轴关键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凝聚特色,拓展融入临港新片区城市建设发展的服务渠道

凝聚教育资源,服务新片区发展需求。学校与上海开放大学携手合作并积极争取新片区管委会支持,汇聚多方资源共同打造了“临港开放市民大学”,致力于服务临港新片区从业者和居住者的学力提升、职业进修、技能增强、知识学习、素养提升,持续更新百余门精品线上学习资源并推出“临港市民大讲堂”在线公益讲座,有效助力新片区市民精神成长。与临港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工业4.0智能制造产线成为临港新片区的现场党课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考察的上级领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生等上千人次,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展示和示范引领作用。



响应城市需求,推动新片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响应周边中小学需求,主动与临港科技学校、临港实验中学等临港地区六所大中小学校联系沟通,联合发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工作方案》,建立起“浦东新区临港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基本架构,以高校的“大手”拉住中小学的“小手”,推动学校将优质资源下沉、各校将优质资源共享,合作打通学段之间障碍,协力打破德育资源壁垒,实现思政课程资源有效共享。举办“临港大学堂”“科创小英才夏令营”“工业科技之旅”暑期体验活动等,积极探索“AI+教育,帮助临港地区的孩子们最便捷地接触科创资源,培养他们的科创“基因”和“特长”,为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建设培养后备军和预备队。成立儿童大学,整合学校资源定期为临港地区中小学儿童提供各类主题的系列讲座和课程,致力于推进临港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满足未来学生发展的新型育人空间。



拓展文体服务,助力临港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积极承办新片区“文化午餐”系列活动,以书法与文化、绘画与生活、设计与环境、新城与未来、音乐与人生等为主题,持续开展以研讨、创作、实践、体验、互动等形式的艺术交流活动,重点服务新片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及周边居民,助力临港新片区公益文化艺术事业长足发展,积极助力临港新片区构建城市软实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场域。担任南汇新城体育联盟首届轮值主席单位,深入研究、实践服务临港新片区的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多场体育赛事并积极为临港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体育场馆、体育人才和组织管理等服务,为新片区全民健身运动加油助力。




最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