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持续时间长、封控要求严的严峻形势,机械学院上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力争做到防疫、科研、教学、生活、学习都不误,少影响。
居钰生教授团队坚持科研工作不间断,采用线上方式与无锡凯龙公司研发院进行技术交流,完成了《新型齿轮式电动尿素泵产业化技术开发》技术合同的签订工作,同时继续推进与无锡凯龙公司已签订的电控尿素泵研制开发项目,完成了尿素泵总成及溢流阀等零部件设计工程图的绘制,撰写了《新型齿轮式电动尿素泵材料选型报告》《尿素泵齿轮齿顶圆直径尺寸检测规范》《尿素泵泵体内孔尺寸检测规范》、《电动齿轮式尿素泵溢流阀部件装配尺寸链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报告。此外,团队还与上海钧风电控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氢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柴集团、江苏常发集团等企业洽谈了合作意向,各项工作进展有序。
王欣教授团队以“多向模锻研究团队”工作群为平台,开展多次线上学术讨论,进一步聚焦了团队研究方向,初步制定了研究团队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团队将以高端复杂零部件多向模锻精密成形技术研究为特色,积极开展金属固态成形技术的理论与工艺研究,重点在成形技术、成形数字仿真,以及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方面推进研究深化。疫情期间,该团队坚持科研工作不间断,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合作单位之间的研讨与交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与南京锻王模具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A5052铝合金本构关系构建与热加工性能分析》和《不同温度下锻造材料本构关系构建》两项技术服务合同;与中信集团中信戴卡公司签订了“铝合金薄壁大铸件压铸工艺研究”项目,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工艺数字仿真研究。团队成员撰写并申报了《一种VL型球笼筒形壳径向等速多向模锻成型装置及方法》等4项发明专利,编写并申请了《多向模锻轴向压紧力计算》等三个软件著作权。与黛杰汉金(沧州)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及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展轿车CVT变速箱带轮轴大齿轮精密整形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开发的模具已成功应用于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整形精度达到IT7级,打破了此类精密模具依赖进口的现状。
此外,疫情期间团队坚持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校际合作,合作完成了“一种小型冷锻件自动脱模装置”等两项发明专利。同时,积极向上汽集团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推介团队研发的“VL型球笼多向模锻成形技术”,促进该项目应用研究的合作。
辛绍杰教授和团队成员在疫情期间受企业委托开发“高温环境下工作的高强度主减速器环链”,该环链采用SB-446材料,工作环境800゚C~1000゚C,破断力大于126KN,加工质量要求高。由于材料硬度高,目前相关环链制造企业尚不具备该链的制造能力。项目团队在线上调研了数十家国内环链制造企业,了解这些企业的技术、生产情况以及对需要开发的环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料的特性、环链的技术要求和环链生产企业的现状,提出多种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不断优化。由于试验件较少、要求高,团队与合作的环链制造企业技术人员采用线上讨论的方式确定了环链试制方案,目前已进行了环链加工过程中多个环节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一些较好的结果,项目正按计划推进。项目完成后,将有力支撑委托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代元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坚持科研工作不断线,通过线上方式,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代元军教授作为风能分会场执行主席参加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和流体机械学术会议并做分会报告,并受邀成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编委。同时,代教授正在继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进程,通过线上论证实验方案并远程指导研究生现场开展风洞环境下风力机流场、声场测试试验。分解和编制重点研发专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的研发》的技术合同和经费预算,还与上海羿沣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报了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降本提效创新研发项目》,目前已入库,将择机启动。
此外,数字化制造科研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申报数字孪生方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与常州喜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舜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基于视觉传感技术的焊接智能纠偏系统开发》《抗静电阻燃型PVC板开发》《抗静电阻燃型PVC板开发》《新型色板管理综合柜开发》《新型色板管理综合柜开发》《温度保险丝的激光焊接技术开发》《热保护型压敏电阻半导体的激光焊接技术开发》《微量润滑多因素耦合影响及配套切削油液的研发技术》《抓棉机输棉系统输棉均匀化分析和优化》等技术合同;完成了泰州市“双创计划”(智能精准施肥施药植保机的研发)技术合同的签订。项目团队还完成了大连海事大学转军科委项目开发及报告,撰写了《固定式管道自动焊使用说明》《中核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中期检查报告》等相关成果;推进了苏州升皓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的《3D仿真成套布线系统设计技术服务合同》项目;与航空工业625所洽谈数控机床加工仿真系统研发预研项目,与南通智谷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洽谈了海绵加工自动化数控系统开发项目,与上海擎翌智能等企业进行了洽谈,均已达成意向。
陈云霞团队疫情期间坚持居家科研办公,完成了21B181项目的国际查新报告,与中车南京浦镇公司技术主管进行项目第一阶段评审交流,就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同时,完成《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申报。指导2020级2名研究生完成科技论文撰写并收到了《中国激光》(EI)和《热加工工艺》(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此外,指导另一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Evolutionary YOLOv4 algorithm for weld defects recognition based on X-ray Images》已完成SCI期刊投稿。
钱炳锋团队通过微信和腾讯会议等方式,与河南民生特种装备、上海维宏电子科技、上海盛普机械制造等公司等,就焊接机器人实验安排、教学设备开发、高速点胶机研制等课题继续开展对接,虽受疫情影响部分研究工作有所推迟,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项目研究工作仍得以有序推进。(供稿:机械学院、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