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看中落户,更看重产业和区域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4 发布者:邱骋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69

劳动报记者:郭娜

“上海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新政,在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戚家乐心里投下一颗信号弹。已经签约大众汽车的他更加确信自己选择五大新城是对的,这里将是他未来安居乐业的热土。

秋招已经快到尾声,劳动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留在五大新城和临港,在这里追逐职业理想。

五个新城和临港,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选择大众,选择嘉定,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戚家乐是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目前签约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戚家乐告诉记者,在确定不读博后,就开始思考就业问题。“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觉得是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的基石,马虎不得也大意不得。”戚家乐说,对就业行业和企业选择,他进行了认真分析。“不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个人兴趣、行业发展趋势,也要考虑企业和区域。”

选择上汽大众,戚家乐很满意。“大众这个平台能让我更好的提升自己。另外,嘉定的地理位置也是我很看好的一点。作为苏州和上海两个城市连接地带,也是市政府全力支持的五个新城之一。五个新城的产业目标之一就是要打造制造业标杆,大众也在大力发展电车,我觉得未来在嘉定,在大众,发展前景会很不错。”

当戚家乐看到前几天发布五个新城和临港新片区落户新政后,他很高兴。“虽然我靠打分也能落户,但这个政策是信号,这意味着五个新城和临港开始‘抢人’了,有发展前景,才能让我们年轻人更好的扎根在这里,有不断奋斗的动力。”

根据日前上海市公布的“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此前落户打分不足72分但在五个新城和临港新片区就业的研究生重新获得了落户资格。

同戚家乐同学一样,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研究生王孚人和机械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唐旭晖因为同样的原因,被临港吸引,签约位于临港的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在临港生活了7年,对这里感情很深。考虑到临港的公租房、人才落户政策以及临港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方向,让我对临港新城充满信心。”王孚人说。

毕业生:相比落户,知名企业吸引力更强

“我们陆续收到了一些2021届应届研究生关于落户政策的咨询。”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郑东告诉劳动报记者,华理的研究生一般都能通过打分落户,但个别分数不够,但在五个新城和临港就业的研究生可以借此次新政重新获得落户机会。

数据显示,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预计有21.7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万左右,从全国来看,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000万。郑东说,毕业生就业受形势和疫情等影响,压力不小,但是学生选择却更为理性了。

“学生会因为户口条件放宽而选择新城吗?这只是一个考虑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从事学生就业工作多年,郑东发现毕业生对上海户口执着度在下降。“他们更看重工作地有没有头部企业、产业。如果新城和临港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会更愿意留下来。所以我认为五个新城和临港放宽户口是好的开始,但当地政府还是要发展产业。”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张跃辉就见证了临港知名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据他介绍,近两年,毕业后选择留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2021届毕业生中就有169人选择扎根临港新片区。

据了解,上海电机学院每年举办的两场大规模招聘会中,至少有三成企业来自临港新片区。最终,毕业生们通过学校产学融合,联合培养、共建基地等方式,依托临港管委会和产业区,共享共通信息平台,进入到积塔、航发、上飞装备、临港科技城、恒赛生物、特斯拉、新松等知名企业中。

吸纳人才,政府、高校和企业都要有所为

什么是人才高地?青年人愿意往那儿跑得地方就是人才高地。那如何吸引毕业生留在五个新城和临港?政府、企业和高校都要有所作为。

在上海电机学院日前举行的“临港新片区大学生就业论坛”上,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说,目前临港新片区的很多产业尚在建设之中,很多企业求贤若渴,未来两三年临港将迎来人口导入高峰期。

从近年来临港高校毕业生去向来看,临港新片区仍然面临人才流失难题。临港区域要留得住人才,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他指出,“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住房1600万平方米、约20万套。而公共租赁住房及人才公寓建设也将提升建设品质和装修标准,为高校毕业生、新引进人才等人群提供保障。

在临港五所高校中,上海电机学院毕业生留临港人数一直处于前列。这是怎么做到的?据了解,学校不仅将“服务毕业生在临港新片区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质量提升目标,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通过产学融合、联合培养、共建基地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临港企业输送优质毕业生。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刘军教授指出,就业是市场行为,学院的责任就是培养出特色鲜明、符合企业需求的自身本领过硬的毕业生。“我们已经发展到365天调研,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知道企业的需求。比如,2015年调研时,企业提出我们学校毕业生在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存在短板。围绕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此外,电机学院还主动适应上海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校企专家共同商讨重组学科知识体系,合作开设体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趋势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吸引优秀人才留下来,企业的关键性毋庸置疑。近几年,有242位电机学院毕业生选择了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苏瑞琴说,为吸引人才,公司策划了整套激励体系,打通了职业发展通道。“我们每年有300名员工进入人才训练营,开展为期一年学习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让人才快速成长。除了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我们还有员工宿舍、餐厅、通勤车、医务室、洗衣房、阅览室、医务室等。”

当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提升吸引人才软硬实力,形成“强磁场”之后,将会有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愿意留在五个新城和临港工作,在这片热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愿望。



最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