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初:热爱科研的教书人

发布时间:2021-03-10 发布者:潘帅豪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881

前不久,我校电气学院陈国初教授获得了202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在采访过程中,我对陈老师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了解。温雅谦逊的是他,热爱科研、大胆创新的是他,对于教书育人始终怀有赤忱之心的也是他。如果要形容陈老师的话,在我看来,热爱科研的教书人可能最合适不过。


 

潜心科研,更好地指导学生

从教以来,陈国初老师始终奋斗在科研一线,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所发表的学术成果不胜枚举。20余年来,他作为负责人或核心骨干,先后承担过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及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Process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6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2017年他还获批了学校第一个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

目前,他带领课题团队在深远海大型风电设备检测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为确保上海在深远海风电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贡献力量。风电技术是电气学院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院会引导老师有意识地开展风电方面的研究,“如果老师都不开展风电方面的研究,那么学生在这方面不可能成长起来。”陈老师介绍道,目前,国内风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是在30年左右,这些风电设备在经过维修之后能否正常发电?发电效能如何?这方面的检测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而他所带领的课题团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开展技术攻关。

在自己开展科研之外,陈老师还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创活动和参加学科竞赛。他认为,于学生而言,参加科创活动和学科竞赛是提升自己能力、锻炼自我的最好途径。每当有指导的学生要参加竞赛,他总是会用心指导。学生遇到科研上的问题时,他会以自己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参加比赛时,他会利用下班时间,为他们加油打气。


 

课堂一定要生动鲜活

陈老师坚实深厚的科研基础,为他的教学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比如,在讲到过程控制系统建模时,会将自己在风电领域建模的研究成果有机糅合进去;在讲智能控制时,会将自己多年在微粒群优化方法等方法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将自己研究的实例进行分解,结合自己编写的程序,详细分析各种优化方法的工作原理、算法流程、实际应用及发展动态。

关于“科研反哺教学”,陈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高校教师只有开展科研,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实例作为课堂案例,教学才会有生命力,课堂内容才会实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也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和最新的技术发展。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教学开展带来了挑战。作为电气学院院长,他积极组织电气学院线上教学实践,开展线上课程158门次,采用完全自建课、引进翻转课、在线共享课、直播教学课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远程授课,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同时作为一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他还对疫情期间教师们的授课方式做了一系列的调研。他觉得,与单单播放名师视频的教学方式相比,有互动、有反馈的直播教学方式无疑显得更为有效。如果课堂不互动的话,学生会听得很累,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没有反馈的话,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得不到改进,授课质量也得不到提升。”他说道,“每门课的教学质量,不是看老师教授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内容、有哪些收获。”


 

从完全不懂到成为专家

2019年,我校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也是学校第一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作为电气学院院长,陈国初分享了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经历。实际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2015年,电气学院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申请专业认证,但是当时大家对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知甚少,第一次的申请以失败告终。后来,第二次的申请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为申请专业认证不断努力。他还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时候在闵行校区,寒假里,水管都冻裂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自己和同事们聚在一起,多次讨论专业认证工作。不瞒你说,当时我们连好多名词都搞不清楚。”就是这样,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还为后来其他专业开展专业认证提供了借鉴。他笑道:“通过这次的专业认证,后来慢慢地,我自己也成为了专家啦。”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陈老师特别关注的。每年他都会深入课堂10多次,现场听老师授课,并及时指正老师们的问题,帮助老师提升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他还会带头指导新进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鼓励学科团队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承接重大科研课题。

 

(文:潘帅豪)


最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