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动态 校园快讯 文化日历 电机人物 电子校报 微视频 官方微信

  • 2024
    10-12
    一、团队老师发表的论文研究海洋流体动力学中多分数阶随机Davey–Stewartson方程(戴维–斯图尔特森方程)的精确解、灵敏度及混沌行为。探索分数阶随机Davey-Stewartson方程(FDSDSE)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在以下方面做出贡献:首先,团队发现了以前未知的FDSDSE精确解,包括Weierstrass椭圆函数解,为方程分析提供了新见解。其次,团队分析了噪声对随机解的影响,发现高噪声强度可能破坏模式,但乘法噪声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解,这对研究海洋波动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研究强调了导数阶数α对噪声动力学的影响,表明不同阶数的导数对噪声有不同作用,这对海洋研究人员选择适当导数以研究随机系统至关重要。第四,比较了不同”分数阶导数”对随机解中噪声的影响,发现适当的导数阶数能更准确描述海洋波浪行为,对改进波浪模型和预测海洋波浪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研究了FDSDSE解中倾斜波变化的影响,观察到螺旋状图案,为理解海洋波浪传播提供了新见解。第六,通过敏感性分析和扰动因素探索了FDSDSE的相图和混沌行为,增强了对海洋水动力学研究的理解。最后,将研究结果与海洋中的已知波浪现象进行比较,突出
  • 2024
    10-12
    机械学院王成教授在齿轮弯曲疲劳寿命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我校机械学院王成教授在疲劳领域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上发表题为“A study into the impact of tooth root transition curve morphology on the bending fatigue life of gears”的论文。我校为论文唯一单位,王成教授为该论文的唯一作者。轮齿折断是齿轮失效的五种常见形式之一,与其他四种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这是因为一旦发生断齿,齿轮将无法正常工作。如果未能及时发现,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论文首次建立了齿根过渡曲线形态表征参数与齿根弯曲应力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分析了齿根过渡曲线形态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设计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齿根过渡曲线形态,并进行了齿根弯曲疲劳实验。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处理,揭示了齿根过渡曲线形态对齿轮弯曲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工作对于工程应用中有效提升齿轮的弯曲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是工程技术-材
  • 2024
    09-30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获奖名单。我校学子在本次市赛角逐中勇夺1项金奖、6项银奖、7项铜奖、13项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获奖数量、获奖质量的历史性突破。“清源科技——渔业养殖机器人先锋者”项目入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高教主赛道国赛。学校荣获职教赛道优秀组织奖(集体),方建龙老师荣获职教赛道优秀组织奖(个人),辛绍杰、杨金平、刘娜、孙渊、赵楠五位老师荣获高教主赛道优秀指导教师,石怀霞、倪辰怡、魏德云三位老师荣获职教赛道优秀指导教师。学校高度重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积极开展组织和协调工作,赛前在全校各学院进行广泛组织动员,比赛过程中持续动态跟进赛事进展情况。本届大赛自启动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内选拔赛等系列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广泛发动和各相关学院积极配合下,共有来自11个二级学院的1641个项目、6787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较2023年增长了39.3%,参赛学生人次较2023年增长42.9%,均创历史新高。备赛以来,参赛学子接受了赛前训练、
  • 2024
    09-27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本届大赛报名团队数近19万,参赛高校1400余所。经过激烈角逐,由商学院杨杰老师指导,林文豪、丁思瑶、林骁骏、周亿昕、许佳潞同学组成的“蝶梦富安小队”荣获“三创赛”乡村振兴实战赛全国一等奖;由商学院刘娜老师、顾凌燕老师指导,伍素文、刘骜、邹芝怡、黄楚楚、余安琦同学组成的“荆楚农创小队”荣获“三创赛”直播电商实战赛全国二等奖。两支获奖团队均通过校赛和市赛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晋级全国总决赛,是我院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最佳战绩。据悉,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是由教育部委托教育部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在校大学生学科性竞赛,并在202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创新创业类”赛事中排名第三。该赛事旨在激发大学生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对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商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平台建设,聚焦创新创业优质项目的孵化和培育。本届
  • 2024
    09-27
    9月24日,以“工业聚能 新质领航”为主题的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2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600家参展商,以及工业自动化等九大专业主题展,成为国内外新型工业化核心技术的集中呈现。我校作为独立特装布展高校之一,此次携7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展会期间,副校长杨俊杰等领导莅临我校展台,仔细听取了我校参展成果介绍,详细询问了参展成果的相关研发及产业应用等情况,对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及产业前景性给予高度评价。材料学院高攀教授团队的“8英寸碳化硅晶锭技术”,通过建立大数据库,总结各因素对长晶速率、质量的耦合分析,设计AI实现每炉次的自动化分析和方案改进,真正实现了国内碳化硅晶体生长炉高端设备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学院许田教授团队研发的“膜厚测量仪”,通过光线通过薄膜时发生的透射、反射或散射来计算材料薄膜的厚度,在电子、光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重要的市场前景,相关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性能一致,但价值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方面有着较大优势。电气学院康小东科研团队的“双转子永磁同步电机高功率密度驱动控制器”、电子信息学院贾鑫科研团队的“紫外激光无掩膜直写光刻机”
  • 2024
    09-27
    9月25日至27日,第四届航天工程论坛在四川绵阳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主办,国家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绵阳市人民政府、先进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论坛以“智启太空・融创未来”为主旨,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助推新质航天发展”为主题,旨在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引领,展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航天尖端技术,推动民商融合,共促中国航天蓬勃发展。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共提交论文602篇,经过组织方严格筛选,最终确定入围论文464篇、推优论文69篇。我校航空学院刘伟亮教授与电子信息学院陈志敏教授等合作的论文《面向低轨卫星的毫米波阵列宽带测向方法》,以及张健军、张哲恺、李保江合作的论文《基于场景理解的非合作目标在轨捕获规划》成功入围。其中,《面向低轨卫星的毫米波阵列宽带测向方法》一文进入主办方26日组织的最后10篇论文现场竞赛环节。竞赛答辩中,陈志敏教授现场演讲了《面向低轨卫星的毫米波阵列宽带测向方法》一文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回答了航天五院总体部部长和太原卫星发
  • 2024
    11-05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推进和落实电子信息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的建设,11月4日,杨俊杰副校长带队、电子信息学院蔡骋院长、科技处副处长杨建波、电子信息学院陈志敏副院长及电子信息学院相关老师一行赴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调研交流。紫光展锐执行副总裁刘志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全程接待了调研团队一行。首先,由杨建波副处长介绍了上海电机学院的概况和办学历史,以及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方面的情况。蔡骋院长介绍了将要与紫光展锐共建的“集成电路测试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思路与初步的构想和方案。为共建“集成电路测试联合实验室”,电子信息学院与紫光展锐就产业学院与实验室的建设在10月17日和23日分别调研了常州工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紫光展锐介绍了企业的相关业务和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近期与电子信息学院开展的横向项目合作的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在交流中,校企双方就如何推进和扎实落地“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在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和后期的项目合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电子信息学院和紫光展锐前期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合作的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应
  • 2024
    11-05
    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2025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10月31日上午,电子信息学院召开2025届毕业生毕业就业双促进专题会议。学院党政领导、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学主管、支部书记、毕业班班主任等共同参会,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袁亮主持。会上,就业辅导员重点汇报了学院2025届毕业生的就业和考研意向、重点关注学生群体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教学主管交流毕业生学业推进进展和后续毕业资格审核的关键节点;系部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专业毕业设计开展情况和生产实习的总体安排。毕业班班主任围绕学生就业进展、考研情况、学业情况等作重点交流和汇报。与会人员就专业发展、学业帮扶、升学备考、学生就业等共性问题和学生个性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形成可持续推进的实施方案。会议最后,院长蔡骋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以优良的教风学风共同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生态。学院党总支书记蒋建军在总结中提出以下三点希望:一、凝聚全院全员的力量提升毕业率,尤其是学业困难学生,秉承“帮一把、推一下”的工作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切实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和考研
  • 2024
    11-05
    为确保巡察整改工作的有效推进,并接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促进第一联合党总支(以下简称“党总支”)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11月1日下午,召开了党总支巡察整改进展情况通报会,党总支书记吴军民向大家通报了巡察整改的最新进展。工业技术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实验室管理处、图书馆及档案馆(校史馆)的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此次会议。
  • 2024
    11-01
    2024年10月31日,上海电机学院2024年“实验室安全月”活动启动仪式暨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会议在行政楼330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围绕“一个教育教学交流平台、一个展示平台、一个竞赛活动、一个宣传口号”的“四个一”活动模式,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安全素养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提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筑牢安全防线。王宏志副校长及保卫处、学生处、研究生处、科技处、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分管负责人、实验中心负责人、实验教师、安全员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付晓刚处长主持。会上,实验室管理处范光宇副处长对“实验室安全月”活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及预期效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王宏志强调,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强化安全管理。他要求全校师生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全面提升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实验室安全无虞。同时,他勉励广大师生以“实验室安全月”为平台,踊跃参与各项活动,不断提升个人安全素养
  • 2024
    11-01
    上海电机学院第二届跨文化能力大赛圆满落幕2024年10月29日,“上海电机学院第二届跨文化能力大赛”决赛在E教117阶梯教室隆重举行。本次赛事由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及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赛事于9月底启动,历时一个月,经过前期全校大规模海选,81名选手进入复赛,最终15名选手晋级决赛。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玉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涛、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临港校区经理周金靓出席了本次活动。王宏志在大赛致辞中强调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比赛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决赛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现场问答三个环节中,15名选手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文化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也推动了我校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融合。(供稿: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附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特等奖罗珏袁辰溪 一等奖卞俊哲李经纬沈奕阳王婧怡二等奖单媛 何敏 张顾
  • 2024
    11-01
    10月29日,由通识教育中心、教务处主办的月河通识讲堂《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学镜像》在临港校区B401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朱骅教授,其长期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涵盖了世界海洋文学、中美跨国书写、赛珍珠研究、上海研究、后殖民批评、离散与跨国主义理论等方面。本次讲座由文理学院副院长、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吉文斌主持。讲座伊始,朱骅教授以“何为海上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将同学们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繁荣,更在文化交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真实生动地映照出这条古老航道上的点点滴滴。朱骅教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网络、“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等部分介绍了中国视角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并指出这条海上通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对中西方大量文学作品的解读,如《一千零一夜》、《辛巴达的航海》、《初刻拍案惊奇》、《镜花缘》等,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学中的丰富镜像。从古代航海家的航海日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说、诗歌、小说,每一部作品都像是
  • 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组织员工作的重要性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日益突出,承担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桥梁纽带作用。电气学院党委专职组织员冯雯雯作为第一次学校党代会的党代表,时刻秉承做一名“有信念、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苦练 “穿针引线”之功,助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一、针身要硬,捏稳“绣针”,在常学常新中加强自身锻造作为一名穿针引线人,首先确保自身材质过硬,要有穿透力,针尖锋利、针身光滑。冯雯雯老师认为,学习是把握基层党建的“时”与“势”的金钥匙,需要练好“看家本领”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只有善于学习才是克服“本领恐慌”的关键,才能践行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手请放心”的庄严承诺,才能成为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难事能办的复合型党务干部。她深知当选学院党委委员、党代表等,这是全体党员对她的信任,要在实践中要发挥引领作用,她身体力行开展组织员工作室的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近年来申报及参与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1项为主持, 1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批学校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二、捋直“线头”,找准方向,在常修常练
  •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教研室,无论在学期中还是在假期中,这样一幅画面总是浮现在张旭老师的脑海中: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张老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刻将总书记的嘱托铭记心中,将“铸魂育人”内化为教育行动的自觉,如折射出太阳光辉的水滴一般,引领新时代电机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挺膺担当。牢记嘱托,铸魂育人张老师经过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十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习和研究之后,进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承担“四史”思政选修课中的“党史”和“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中的《中国装备》《中国制慧》教学。从教十五年来,张老师一直以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学生学习党史、国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实,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
  •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靳磊老师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用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负责的“财务管理”课程被认定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他编写的教材《财务管理实务》(第四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他的课也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这离不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用心教书育人,不断探索创新,始终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建好一门课自学校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以来,靳磊老师便积极投身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之中。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他敏锐地洞察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过于理论化,忽略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决心立足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工科背景,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流程为线索,构建一个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在靳老师的带领下,课程团队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开展实践应用研究,深入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技能。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一主线、三对接”理实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形成了项目化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他还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的综合
  • “逐梦之路上如何前行?”在第二届校长奖学金答辩现场,来自机械学院的刘伸根据自身经历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逐梦之路上需要追求全面发展,科研大胆创新,扎根临港,看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