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学校各二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学校党委“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总体部署,以“四联四共”资源整合机制为行动主线,充分利用假期窗口期,深入推动组织联建、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育,13家二级党组织形成《党建引领产教融合行动方案》,党组织牵头开展企业走访调研150余次,达成共建共识12项,推动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项目28个,拓展实习基地与订单班多个,涌现出一批机制新、内容实、效果好的典型案例,为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提供了坚实支撑。
党建共同体“实”起来,多层次结对织密协同网络
二级党组织积极构建多层级、跨边界、全覆盖的党建联建体系,打破校企壁垒,实现组织共建、机制互通,“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报到机制得到有效落实。航空学院建立“学院党总支—企业党委—车间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共建“精密制造中心”等实体化项目。材料学院党总支联合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党委召开“学思想 强作风 建新功”联组学习交流会;依托党员先锋工作室组织学生前往公司进行生产实习。电子信息学院组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到产业集群党组织全员报到,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初步形成合作共建共识。
校企双轨“活”起来,多模式共育破解产业人才瓶颈
二级党组织突出“为产育人”导向,构建校企双导师、双课堂、双证书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发电机厂携手打造集实习实训、技术研讨、就业对接于一体的高水平合作平台。机械学院首批30名研究生暑期进入上海电气核电集团等企业,参与“车间课堂”项目,由企业导师选取实际课题,校企导师联合指导攻关。高职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签署共建协议,联合开发航空领域实训课程;与企业拟定的“汽轮机技术人才订单班”和“智能机器人工程师订单班”已进入具体规划阶段。企业反馈学员岗位适应周期平均缩短6个月,故障排查效率提升40%。
技术攻坚“强”起来,多维度发力破解企业真问题
围绕企业技术痛点与行业关键难题,校企联合开展“揭榜挂帅”式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商学院推动“1+N+X”党建共建走深走实,携手共建单位开展“国产大飞机产业链‘链主+配套’产业链招商案例及策略课程开发培训服务”等项目,其中“临港集团科创大讲坛服务项目”完成开题并成功开讲第一讲。航空学院瞄准低空通信、氢能航空等前沿领域,推动“低空通信抗干扰技术”“热塑性复材轻量化”等3项技术合作落地;与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3项,推动平台共建2个。机械学院党员教师积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服务,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合同1项,围绕仿真分析与有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项。
红色基因“融”起来,多载体传承塑造产教融合品牌
二级党组织将工业文化、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链条,打造了一批具有临港特色、电机特征的产教融合文化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电子信息学院师生前往浙江青田开展田野思政,培养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机械学院师生利用假期紧张备赛,在“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实现“工匠精神”育人化实。
机制保障“优”起来,多举措夯实长效发展基础
校友企业上海环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向机械学院捐赠300万元,用于支持学院产学研工作,支持学科团队成果转化。设计与艺术学院与企业达成共建电生理联创学院共识,首批15名学生进驻企业研发一线,在企业资深工程师、学校指导老师“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具体项目攻关。高职学院暑期成功为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开展数控高级工培训项目,学员通过率获得企业高度认可。国际教育党总支国教学院党支部书记前往顶科社区、滴水湖鑫苑社区报到,依托“中外文化协同育人党员工作室”共同开展特色活动,促进中外文化融合。
2025年暑期学校各二级党组织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四联四共”机制在基层落地生根,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有力、产业对接有方、人才培养有效、文化传播有魂”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强化区域化党建的系统设计和纵深推进,持续为临港新片区建设与国家战略实施注入“电机动能”、贡献“电机样本”。(供稿: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