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凭借深厚的红色内涵与实践价值,赢得全国高校及青年学子的热烈响应,共吸引600余支实践团、9000余名师生报名参与。经过前期多轮严格遴选,上海电机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成功入选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8月27日至9月4日,团队成员背上行囊,踏上这片信仰的高地,开启了一场为期9天的深度研学与创新实践之旅,用“电机智慧”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活力。
“薪火相传”实践团成员整装待发,踏上红色热土
“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是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主办的实践育人品牌项目,以“理论武装+党史学习+红色研修+实地调查+课题研究”模式开展的专项实践活动,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实践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沉浸体悟,触摸信仰的“源代码”
告别单向灌输,实践团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学习,让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走挑粮小道: 脚踏马源村崎岖山路,负重前行,汗水浸透的是衣衫,淬炼出的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草鞋悟匠心: 在当地老乡指导下,亲手编织草鞋。成员们从一道道严谨的工序中,切身感受革命年代自力更生、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在亲身劳作中体悟自力更生的匠心传承。
自制红军餐: 协作生火,亲手烹制红军餐,灶台烟火升腾间,军民鱼水情愈加深厚。
对话遗址,聆听历史的“心跳声”
沿着先辈的足迹,实践团成员在革命旧址遗迹中追寻历史、汲取力量。
缅怀革命先烈: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成员们肃立默哀、敬献花圈,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与深切缅怀。
医院诉艰辛:小井红军医院的简陋陈设,无声诉说着那段物资匮乏却信念如钢的岁月。
改编悟真谛:三湾改编旧址,情景教学与专题研讨交织,深刻领悟“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的深远意义。
旧居燃星火:驻足大井朱毛旧居,凝视油灯和手稿,仿佛看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在黑暗中倔强燃烧。历史不再是课本中的文字,而是一次次叩击心灵的对话。
黄洋寻初心:山风猎猎,炮台无声,成员们在此深刻体悟到“永葆为民初心,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扎根调研,绘制传播的“导航图”
传承不止于学习,更在于行动。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活”起来?团队带着问题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心声: 走村入户,记录村民心声;与革命后代、老匠人、专业人士深入长谈,挖掘最真实的需求。
感悟传承真谛: 一位革命后代的肺腑之言——“红色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引发了团队成员对传承本质的深刻思考。。
聚焦现实需求: 研重点围绕如何将井冈山精神有效融入乡村振兴、社区发展、青少年教育等当前重点工作展开。收集的一手资料和真知灼见,为后续精准、有效地传播红色文化绘制了清晰的“实践路线图”。
技术赋能,“触摸”红色记忆
依托机械学科专业优势,实践团致力于将“专业技术”转化为服务红色教育的“生动载体”,探索创新路径。
技术“复活”历史: 运用先进3D打印、激光内雕技术,精准复刻“竹钉阵”“黄洋界迫击炮”等历史场景模型,让抽象的战争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一目了然。
科技赋予文物“声音”: 巧用NFC与AI技术,制作“会说话的胶片相册”。手机轻触,老照片即可播放其背后的革命故事,让尘封的历史“开口说话”,增强历史的可感性。
创新实践价值:这些凝聚学子智慧的技术应用,有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红色教育资源更加可触、可感、可互动,让专业技术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载体。
立体传播,燎原星火“正当时”
如何让实践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团队构建了线上线下、多维立体的传播矩阵:
制作《“技”述红史》微课程: 精心拍摄制作系列微课,按照“历史背景→技术再现→精神阐释”的脉络,通过影像生动展现实践过程与成果,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 携带3D打印模型、“有声相册”等教具,走进井冈山市幼儿园,为孩子们带去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红色启蒙教育活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互动,是红色基因播种的最好见证。
破圈传播:这种沉浸、互动、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极大增强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让井冈山精神成为可感知、可参与、能点燃心火的时代强音。
薪火不灭:电机青年的传承答卷
九天的井冈之行,是汲取,更是播种。青春的“薪火”,从不是孤灯独盏,而是万千火把的接续传递。上海电机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的青年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用技术激活历史的温度,用行动诠释担当的厚度。这簇“薪火”,跃动在孩子们听故事时明亮的眼眸里,凝结在通过技术复原的每一件历史信物中,绽放在乡亲们欣慰的笑容里,更将澎湃不息在每一个肩负使命、矢志接续传递红色基因的电机青年心中!(供稿:机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