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履行新时代青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2025年7月,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动中国航海博物馆(中海博)深度参与“星火·远航”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外语专业特色,通过“文化传承+国际传播”双轮驱动,聚焦中国航海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船模技艺,在浦东新区多地成功开展系列创新性社会实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蓝色基因。
实践队依托中海博提供的培训和资源,以及自主文献研读、实地调研和团队研讨,创新制作了双语宣教内容和模式。并在不断的服务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夯实基础的情况下自主迭代。例如针对低龄儿童开发“讲故事形式的航海文化图绘”,针对全龄段居民设计“双语版航海历史宣讲课件”,形成“基础+拓展”的动态资源库。
带着精心打磨的航海文化双语宣教内容,实践队在三个站点开展阶梯式文化传播和互动教学。
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临港小学,实践队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通过短片和故事,讲述了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让孩子们感受古代航海智慧与勇气。实践队设计了“古今对话”环节,引导孩子们思考古代造船技术与现代舰船发展的关联,并手把手指导小朋友们组装现代护卫舰模型。完成后,孩子们兴奋地用英语展示成果:This is my warship!,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我国航海事业从古至今发展的理解。
在上海电机学院“大手牵小手”爱心暑托班,实践队开展了传统造船工艺深度体验活动,以中英双语细致解答孩子们关于郑和宝船的疑问,通过三维动画展示郑和宝船的构造。实践队将非遗传统造船技艺简化为适合儿童操作的木质模型,指导完成船身固定、桅杆安装、帆布悬挂。当迷你“郑和宝船”逐渐成型,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在滴水湖馨苑社区,面向社区全龄段居民,实践队打造“航海文明对话场”。队员们以双语解说郑和宝船的历史价值。在“古代航海三件套”体验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操作简易指南针和木质牵星板,边操作边用英语念叨compass can find direction!。活动尾声,孩子们高举作品比较:My warship can sail farther!,稚嫩话语中折射出海洋强国意识的萌芽。
本次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包括中国航海文化双语课程资料库和传统船模制作经验,为后续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果将纳入后续的志愿服务内容,持续作用于社区服务和中小学合作,让航海文化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活动中一位小朋友所说:“原来我们这么厉害!”——这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用外语讲述中国航海故事”为特色,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古代造船技艺等文化瑰宝传递给更多人,让千年航海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电机学子的青春力量。(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