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师生走进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开展第六期宝钢订单班面试及寻访红色工业文化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常规实践,更是学院与宝钢多年“订单培养”成果的生动展示。在“双元共育·匠心赋能”的背景下,双方五年来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已累计向宝钢输送170余名优秀毕业生,企业留用率超96%,为制造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协同,破解企业“人才荒”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缺口日益凸显。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紧扣产业需求,与宝钢等龙头企业创新构建“一轴两翼三维五匠”产教融合共育体系。宝钢订单班采用“2+1”分段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夯实理论基础,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嵌入企业定制课程,实现课堂与岗位“零距离”。
匠心育苗,锻造技能“硬实力”
订单班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厚植职业认同感。在宝钢未来工匠研修馆,师生们近距离向“上海市劳动模范”厚板事业部(厚板厂)自动化班组维护工程师王红学习了自动化设备维护的创新经验。王红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上海工匠”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干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师生们还与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园区设施技术服务分公司首席操作师许慧华深入交流。这位拥有35项专利的技术专家,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将机电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他特别强调:“真正的技能高手,既要会动手,更要懂动脑。”
这些工匠的成长故事,让订单班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智能化制造时代,技术工人不仅需要扎实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持续学习和工艺创新的“硬实力”。正如王红所说:“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的。”
成果丰硕,人才与产业“双赢”
本次参加面试的40名学生分别来自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通过遴选的学生将在秋季正式组班进入宝钢学习。近5年,宝钢订单班毕业生留用率超96%,起薪高于平均水平20%。订单班毕业生在岗位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方面表现突出,35%的学员晋升为技术骨干,已成为企业一线的中坚力量。在订单培养模式下,企业新人培养周期显著缩短,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稳步开启职业生涯,真正实现了“企业得人才、学生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与宝钢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制造业人才供需的矛盾,形成了可推广的产教融合示范案例。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稿:高职学院 刘泽昊)